月光族為什麼不想理財?「工作辛苦收入又少,沒什麼錢無法理財。」是現在年輕族群的想法。但如果能夠從不同的思維去執行,去學習投資自己,學習投資理財,又有誰說會一直在無法理財的邊緣徘徊呢?!
如何對待錢 它就會怎麼待你
以下是三種理財的情況,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狀況吧~
- A:原生家庭優渥,本身努力賺錢存錢,不投資自己,不化妝,不打扮自己
- B:原生家庭不富裕,賺到的部分金錢需要補貼家用,所剩不多,因此沒有儲蓄習慣,用在打扮自己,吃好用好
- C:原生家庭經濟普通,薪水想要買車買房只能靠自己一點一滴累積,雖然有在投資理財,但在看到 A 極端的節儉主義後,卻也開始為自己日常大大小小的花費感到罪惡,甚至有時也變得「小氣」,津津計較只為能加快存錢的腳步。
理財其實和心理因素有關,以上三種在理財上的作為與觀念也許跟你相同,雖然這些生活價值都沒有對錯,但很顯然的,不論是極端節儉還是奢侈浪費,受到他人影響而變得焦慮、罪惡,他們其實都還沒有學會和「錢」好好相處,對於理財的想法有種命運決定一切的心態。
★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人有「成長思維模式和固定思維模式」。
- 成長思維模式:認為學習不在於天賦,而在於你的努力,只要努力用功,就可以不斷成長,沒有事情可以難倒自己。
- 固定思維模模式:則特別相信天賦的作用,擅長的東西就能如魚得水,要是沒有天賦怎麼學都學不會。
對於理財,固定思維模式的心態,認為出身有錢的人就是會有錢,沒錢的人怎麼樣也存不到錢。
就算是理財,也能邁向金錢的成長思維模式,也許許多人會想「沒有錢不用理財了」,但是事實上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存錢,更多都是來自於生活微小的習慣,拿鐵效應(Latte Factor),人們都忽略了那些日常中細碎的花費累積的巨量支出。
擺脫命定思維,你可以不只領死薪水
其實不是沒有錢,而是我們忽略自己的消費習慣可能才是讓我們存不到錢的原因。理財其實很多都和心理因素有關,學習與錢好好相處,可以對自己的金錢信念更有意識,以正向的心態跟金錢一起成長。
所謂金錢信念,影響我們對金錢的態度與行為,金錢信念影響個人跟金錢的關係,建議可以寫下更多和金錢有關的想法,聽聽心底那些負面的那聲音:「我總是花錢、不存錢」、「我永遠無法擺脫債務」或「我永遠買不起房子」這些都是阻礙理財計劃的聲音。
試著在意識中,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,像是,在多年後希望自己能夠擁有的是一筆創業基金,那麼應該制定的儲蓄計劃,編寫自己的理財腳本,收回金錢控制權,擺脫命定思維,你我都可以不只領死薪水。
#理財 #存錢#拿鐵效應